编辑:lyue

责任编辑:SONG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院长Collins博士,近日发表声明,一些外国科学家涉嫌将知识产权或未公开的科学信息走私给他国政府,并表示了对部分外国研究员的“间谍”疑虑。一时间,又让人们关注到华人科学家屡屡身陷“间谍”指控的现象。

 

起因

 

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表态怀疑:一些外籍研究人员可能是间谍

 

NIH院长,Francis S. Collins博士,这位曾于4年前在上海发表演讲称“科学不分国界,知识属于全人类”的著名科学家,近日却发表声明称:美国的生物医学的知识产权安全以及同行评审公正性正遭受威胁。应参议院要求,对NIH资助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一些外国科学家涉嫌将知识产权或未公开的科学信息走私给他国政府

 

Collins博士提出,需重点关注以下情况:一些受NIH资助的研究者没有汇报自己接受的其他资助(包括外国政府),一些研究者将NIH所资助研究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及与同行评审人和其他人(包括外国实体)共享机密。

 

Collins博士表示:受NIH资助者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得受到外国的影响,一旦遇到类似威胁,需向FBI汇报;受资助者如果进行以上类似行为,将可能失去NIH资助,甚至失去工作。

遗传学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

曾任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主任

Francis S. Collins博士

 

此次Collins博士的言论未指明是那个国家,更几乎在Collins博士发言的同一时刻,白宫科学顾问Kelvin Droegemeier明确表示,中国有窃取美国研究成果的历史。在中美摩擦不断、“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之下,这也被视为是中美摩擦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延续,并引起了许多在美华人科学家的忧虑

 

白宫科学顾问

Kelvin Droegemeier博士

 

薄冰

 

事实上,许多华人科学家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对华人科学家的类似指控从不是个例

 

李文和事件

1999年3月,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华裔核科学家李文和,涉嫌把美国核弹头机密泄露给中国,在未经调查证明的情况下,李文和失去工作、身陷牢狱。历经9个多月的反复侦查,始终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当局所谓“间谍”指控。2000年,李文和和当局达成协议,仅对一项罪名认罪,当局撤销其余58项指控并将其释放。

 

郗小星和陈霞芬案

201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以“经济间谍”指控先后逮捕天普大学华裔教授郗小星、水文专家陈霞芬,前者被指控其涉嫌犯下包括将美国机密敏感国防科技输送给中国企业在内的四项重罪,后者被指控将敏感的水文信息资料非法发送给中国官员。

数月后,由于没有确凿证据,“间谍”指控最终撤销。然而那时,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均已天翻地覆。

(右—郗小星、左—陈霞芬)

 

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2017年发布《起诉中国间谍:美国经济间谍法的实证分析》显示,自2009年起,根据经济间谍法控告华人的占比已经增长了两倍,达到了52%,而这些指控多缺少足够证据,在对华人的生活工作施加巨大痛苦后不了了之

 

现状

 

在过去的百年间,众多领域上的巨大进步和突破都绕不开华人科学家的努力。

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张峰,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的开拓者,为治愈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

鲍哲南,化学工程学华裔女科学家,带领团队先后开发出具有感知压力并可与大脑沟通的柔性人造皮肤、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人造肌肉,为烧伤患者带来福音……

众多华裔科学家为科技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令人敬佩和尊敬

 

然而,由于中美政治关系的复杂变化,华人科学家在美的尴尬处境终难改变。201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援引一位海外华人的代表性言论,“无论你喜欢与否,不论你的政治倾向是什么,也不管你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感情如何,你的美国梦都与中美关系紧密相连。当中国被视为白宫和国会的朋友时,我们就是模范少数族裔;当中国成为美国人眼中的魔鬼时,我们就是敌人的代理。”

(Photo by Ha Nguyen, The Chronicle网站)

 

行业“玻璃天花板”

美国华人科学家很难打破行业“玻璃天花板”,华人职业升迁之路普遍并不平坦

 

美国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尽管亚裔人群在所有美国族群中仅占4.1%,然而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参与度令人瞩目,14.7%的美国生命科学家都是亚裔

 

2005年,Science杂志报道了由病毒学家蒋观德(Kuan-Teh Jeang)撰写的亚洲科学家现状和职业发展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在NIH中,约有21.5%的研究人员(tenure-track,相当于助理教授)是亚洲人,但在NIH的950名高级调查人员(终身研究员)中,他们仅占了9.2%;在大约200个实验室或分支机构负责人中,只有4.7%是亚洲人。根据独家数据(LINKSCIENCES,2016)分析,华人占所有NIH研究人员的4%,是其他种族研究人员人数的4倍。以上数据似乎说明大多数实验室都欢迎亚洲人,但是他们难以指望进入高级管理层。

 

神经学家,饶毅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主任,在回国前,发现在美国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中,26名ASBMB理事会成员中没有一名是亚洲人, 亚洲科学家在行业顶级生物化学杂志(JBC)的703名成员编委会中所占比例不到4%,同时没有一人进入21名具有决策权的副编辑团队。

因此,饶毅教授写信给学会的领导层,说“华裔美国人倾向于保持安静,部分是因为没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和他们所关心的事。但是这应该意味着他们永远服从别人和甘当下手吗?

 

制约亚裔(包括华人)学者的职业发展之路的因素,有人认为是“歧视”,也有人看来是种族因素引起的语言障碍、文化认同问题,还有一个常被质询的问题——有多少亚裔科学家真正适合担任领导职位。然而,这一真实现象让人担忧:亚裔人群话语权的缺乏又是否形成恶性循环,加剧这一现象。

 

不平等?

近日,华人科学家饶毅第n+1次赴美签证被拒,上了Science杂志。尽管饶毅其人,由于一些做法、言论而褒贬不一,对其赴美签证被拒,也有诸多猜测和看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饶毅2007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国,数年来拒签厄运接连不断,其中包括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学术研讨,参加美国银行家追悼会,甚至去探望他在美国拥有美国身份的女儿都被拒绝了。这一奇怪遭遇都让人质疑美国大使馆的做法指向限制华人研究学者入美、对华人科学家的不平等待遇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饶毅教授

 

还有另一实证—也是在今年7月,在美国加州举行的第42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中意合作项目“张衡一号”分会现场,项目主角中国专家全部没有拿到赴美签证而集体缺席。

当然,这一事件之后部分国人的反映,也让人感到real清奇——由于饶毅两次更换国籍、事事关心的言论、便成了可以理解美国大使馆拒签的做法。小编可否大胆质疑:这是“窝里斗”吗?

 

 

先行者

平等的权利是争来的,有许多科学家和学者终其一生为华人平权而奋斗,感谢和钦佩他们的努力!上文提到的蒋观德教授便是其中一位。

蒋观德博士(1958-2013),著名病毒学家之一,长期在NIH从事逆转录病毒的研究工作,在阐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艾滋病的分子机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努力推动华人平权,维护华裔生物科学家的权益,积极推动华裔学者进入学术领导地位,倡导公平竞争,族裔平等,打破华裔科学家在晋升途中的天花板。2013年初,疑似因抑郁症自杀身亡。

 

著名病毒学家,台湾人

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曾任NIH的病毒所所长

蒋观德博士(Kuan-Teh Jeang)

 

结语

 

针对NIH及其院长Collins博士的发言,接受美中双重资助、以美国资助为主的研究人员需要更加谨慎,及时汇报与国内的合作联系情况,保护好自己免受怀疑;当然,也有一些华人科学家选择减少与国内合作,延误了许多交流合作项目。

然而,艰难却治标治本的方法仍是,在遵守美国法律与规定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多一些联合和发声,以群体的力量对抗不公

 

莫名被指控“间谍”之名的陈霞芬,在被雇主美国商务部解聘后,起诉美国商务部就业歧视最终获胜,她说:“我很感激正义最终获胜!这不仅对我是好消息,对所有争取正义和公平对待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好消息。”

 

正义不会缺席,但仍需要争取和努力!

 

参考资料:

1.NIH官方网站

2. Science杂志网站

3.人民日报海外版:华裔科学家为何易陷“间谍”案

看数据选医院 | 追求美好生活